send link to app

太上感应篇直讲


4.2 ( 8722 ratings )
教育 图书
开发 加拿大多伦多般若念佛堂
自由

《太上感應篇》為道藏第一善書,雖然是道家經典,但是深獲民國印光大師的推崇,他說:「若以大菩提心行之,則可以超凡入聖,了脫生死,斷三惑以證法身,圓福慧以成佛道;」印光大師一生恭印《太上感應篇》大約有三百多萬冊。而且李柄南居士、淨空法師,也均鼓勵世人「勸讀、勸行、勸刻、勸講」。

唐湘清居士也勉勵佛教徒重視《太上感應篇》,他說:「佛法是要眾生出離三界;印光大師是一位傑出的高僧,一生說法弘化,也是上承佛旨,救度眾生出離三界苦海的。可是我們要明白,這並不是教我們廢棄三界的一切,或藐視三界的一切。我們學佛,在沒有出離三界以前,還應尊重三界的秩序,遵守三界的法紀。」

而宋儒李昌齡、真德秀、鄭隱之,或為之作註,或為之序贊;清儒惠棟、俞樾等,也曾為《太上感應篇》作注。因此皆足以說明此書在儒、道、釋學者心目中,自有它的地位。

《太上感應篇》最早著錄於南宋理宗的《宋史、藝文志》,從南宋以至明清,這部書的刻本和各種註本甚多。在道教行善獲福的觀念中,《太上感應篇》相關的有名有姓的例證就佔了很大的篇幅。

例如清初康熙年間,趙熊詔〈字裘萼,號學了氏〉撰有《太上感應篇註訓證》。他的《自敘》中講到,在康熙庚午年(西元1690年)秋試時,因為第五次應試失敗,痛苦不堪,準備帶上平時所讀的書和撰寫的文章,投河自盡。

但趙熊詔考慮到這樣做將會使父母傷心,因此猶豫不定,幾天以後,父親趙申喬勸他編撰《太上感應篇註訓證》,並身體力行。一年以後,編寫完成,趙申喬便為他刊印出來。後來,在康熙己卯年(西元1699年)趙熊詔中舉,己丑年(西元1709年)中狀元。

類似這樣的感應與例證汗牛充棟、不勝枚舉,但為考慮不甚通文之婦孺,印光大師推薦《太上感應篇直講[1]》,因為它「文雖淺顯,詞甚優美,淺而不俗,最易感人。」

《太上感應篇直講》成於清朝,但著者及確切年代不詳。書中有談到康熙四十七年平湖知縣處理歲荒之事,再根據《重刻感應篇彙編跋》中所說:「自道光壬辰,我吳劉子綱重刻,已得復行。」所以說它在道光時既然已經重刻,則此書應是康熙以後,道光以前所撰,當是撰成於清乾、嘉年間。